Tuesday, July 26, 2011

我爱捐血



199284日,在拉曼学院上课半途中,吉隆玻中央医院血库中心的负责人到班上宣传说L-block正在举行捐血运动,希望新进的学生们可以踊跃参加。下课前,跟同学叽里咕噜的讨论后,决定下课后到L-block捐血去。到达现场时,活动已经开始,看到很多人已经躺在床上,无私的奉献他们热情的血。虽然当时只是小型的捐血运动,那个场面还是深深的感动了我。第一次的捐血还算顺利,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阴影,从此以后,我就爱上了捐血。捐血后,医院会送一些小礼物,只记得当时拿到了一瓶鸡精,因为不喜欢它的味道而送给朋友喝,所以印象反而更深刻。

可惜的是,捐完第一次血后的不久,不幸的感染上水痘。由于感染水痘后,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段以内不可以捐血,所以我第二次的捐血跟第一次相差14个月。之后,每34个月就有定期的捐血,也加入拉曼学院的FAU(First Aid Unit),协助中央医院在学院举办的捐血运动。

毕业后,还是一样的定期到医院或一些民间举办的捐血运动去捐血。期间,妈妈还是会有一点怨言说时常捐血可能会伤身(注:一个健康的人,可以每3个月捐一次血而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),但是固执的我完全没有动摇。经过多次的捐血和没有任何副作用之后,妈妈再没有反对我去捐血。

有一段时间在日本工作训练时,也到那里捐了2次的血。当时跟日本医生和护士语言不通,如同鸡同鸭讲,比手画脚,最后还是顺利的把2包血给捐出去了。后来到中国也在当地捐了一次血。

双溪大年捐血会的成立(注:一个NGO社团,每个月跟双溪大年的民间社团和医院联办12次的捐血运动,网站 http:// www.blood.org.my),给我和许多爱捐血的人士很多的方便并可以定期的捐血的机会,对创办此社团的前辈无限的敬佩。后来,公司跟捐血会在Parkson举办了一次的捐血运动,当时我是捐血人的身份到场,在缘分的安排下,记得也是捐血会会员的同事叫我试试操作他们的登记软件,一试就帮忙到捐血运动完毕,结果就这样开始慢慢参加他们的活动并加入成为一份子。

对于捐血的次数不是我所追求的,重要的是我还能捐多久。所以,在允许的情形之下,我还会继续下去,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奉献他们宝贵的血。最近发现捐血已经渐渐的年轻化了,学生们都很容易接受并参加捐血。对自己在21岁才开始捐血有点“捐血恨晚”。

P/s 2007年也签了捐献器官的卡,所以请认识我的朋友们,如果我有什么“冬瓜豆腐”,记住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单位,务必fully utilize可用的东西。:p

Thursday, July 21, 2011

童年的食物



今天帮Ah BoonMerbok去检查有问题的复印机。回家途中停留在Merbok街上的马来档口,买了一包cucuk udang。记得小时候,爸爸还在开小lori时,经过时会买回来给我们吃。因为家境状况,爸爸买零食给我们吃的数次少之又少,买了一包一家人一起吃,味道十分好吃。尤其是它的沾酱,花生很多很香(印象中)。后来爸爸不开lori了,买cucuk udang的机会更加少咯。爸爸离开后,印象中好像没有人再到那个档口买过。

跟马来档口老板在聊天时,他说以前档口旁边的店屋被火烧了,难怪看起来很不一样。一块RM0.30,买了6块回家吃。不知道是因为东西总是物以稀为贵,已经吃不到以前那种好吃,酱汁也比以前的淡,花生也少了很多。

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味道,反而是感触良多,回想以前吃的新文英大肥风的糯米饭,mamakjawa面和南泉的大肉包,都是我想念的食物。大肥风的糯米饭已经绝种,虽然在点心餐厅里点糯米饭来吃,但是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吃到相同或接近的味道。jawa面和大肉包虽然还有后人在卖,但是也已经没有了所谓的“古早味”。

或许在将来的日子里,和今天一样的心情,在想念十几年前的食物,想念着某某的云吞面,卤面,咖喱面,nasi lemak roti canai等等。所以对现在喜欢吃得东西,都要好好的记起来它的味道。。。。还有家人的饭菜的味道,都要珍惜,惜福与感恩。

Saturday, July 16, 2011

安息吧!我可怜的Lumix相机





当初买了不到一个月,它就发生意外而遍体鳞伤。当时赶着到客户那里,上车时把它弄掉在地上,结果被车子给碾过。但是生命力强的它还活着,只是LCD爆裂,银幕不能使用,其他操作还算正常。

为了不让它英年早逝,决定把它送回厂家维修。当时还麻烦niece送到service centerniece的妈妈还把相机的外套(皮包)裂开的地方给缝好,非常感谢和感恩。

一下子也用了两年。上星期,跟Ah Boon到学校install打印机时,想拍一些东西时发现不能开机。一开始还以为电池没电了,回家换上新的还是不能开动。后来用了最拿手的修理方法,就是用手拍拍打打相机,结果又起死回生了。暗地里在想,可能它的寿命将近。

昨天原本要到Tambun吃晚餐,最后换了在SP吃泰国餐。吃饭期间,用了它拍了几张照片。当时我还说它要坏了。那里知道,回家后竟然把它弄湿了,直接把它送到“荷兰”。今早拆开拿去晒太阳后再试,结果还是无法开机了。看了是无法起死回生了。

虽然有点伤心,但时机已到,也只有顺其自然让它寿终。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买一台新的相机。我还有一台用了将近十年的老相机。而最近也没什么打算到那里游玩。

用它拍的最后一张照片


谢谢你陪我上山下海的日子。安息吧!


Thursday, July 14, 2011

做自己?

当然不是我写的,抄来的。做自己,难吗?

把自己当自己

乍听之下,“把自己当自己”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,可是偏偏很多人未真正做过自己。难怪常听人说:活了一辈子,都是为别人在活。这是一件可悲的事。

学会尊重慈悲智慧

做自己,得先把前面三种状态都学会,学会尊重,慈悲与智慧后,才有助了解、肯定、珍惜自己。这个道理就像是,经历了“见山是山”、“见山不是山”、才“见山又是山”。此时的山自然有一种了然的韵味。

做自己需要勇气,并不是每个人做得到。罗大佑当年弃医从音乐,与传统的父亲抗争,证明自己是可以的,需要多大的勇气?目前一部火红的电影《三个傻瓜》,也是叙述一位大学生因父亲坚持他念工程而舍弃了最爱的摄影,最后他在主角的奖励下,跟父亲做了一次诚挚有感人的沟通与冲撞,终于争取到自己喜欢的工作。做自己不是件简单的事。如果没有勇气抗争,最后也是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,未真正未自己而活。

做自己才会得到真实人生

有些人终其一生,宁愿戴着面具;因为戴着面具,隐藏自己感觉很安全,隐秘,可是做自己却容易暴露脆弱和缺点。许多网民宁愿隐身在网络后遥控“非自己”,也不愿意以真姓名,面貌示人,就是这个道理。吊脆的是,唯有真做自己,才会得到真实人生,感受真正的活着。

我四十岁以前为了表现专业,一律穿套装,穿高跟鞋;有些客户的问题不真正明了,还硬回答,有时连自己都听不懂。事后总是懊恼不已。

现在的我 已经放下这些束搏。不穿套装,不觉得会损及我的专业。客户的问题不懂,就直接跟客户说这不是我的专业,或给我一点时间研究看看,也不损及我的信誉。

把自己当自己,就是真正勇敢面对自己。不逃避、不委屈、不懦弱,真实面对。纵使不完美,但那才是真正的自己,你会自在快乐,喜欢自己。

Saturday, July 2, 2011

奔四的疑惑



七月了,又是一年的下半场开始。

七月的第一天,开始失业的生涯,开动写blog的心情。Niece问为何七月才开始重新写blog,我说当时心情很乱无法专心写一些快乐的东西。

七月一日,刚刚把股票卖了,价格还是往上涨,少赚了一点。学到了一个教训,要买或要卖,要先看看当时的情形和要当机立断,不要用排队的。

回公司还电脑和制服,顺便跟同事们吃个午餐。晚上照常打羽毛球。

七月二日,清早接到老友的爸爸突然去世的消息,由于伯父的肺功能衰退而长眠,希望安息和子孙们安康。

辞职后,计划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做一些part time的工作,可能会在十月到澳洲走走,回来之后才努力的找固定的工作。KL的朋友打电话说会不会太冲动的一点,现在行情怎么差,很难找工作,而且刚刚看了一篇文章-“奔四”的职业危机(啊,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年龄,哈哈),全文以下转载。。对自己的前途和钱途开始有点担心。还好我一直都在追求0债务的生活,而且目前确实已经达成,所以现在必须计划退休生活与基金储备。在BC LEE 的部落格里写到“退休这笔账”,让人看了提心吊胆。

职场心理:"奔四"的职业危机

“最近遇到了好几位在四十岁左右遭遇职业挫折的人。这些人大多是70后,是曾经的时代宠儿,也是现在职场的中坚力量。在大多数外人看来,他们都是春风得意的成功人群,有房有车,在很像样的公司里任职经理总监或者更高职位,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危机四伏。

  最近遇到了好几位在四十岁左右遭遇职业挫折的人。一位部门总监因为和总经理不和,被迫辞职了,赋闲在家;一位本来职权范围相当大的区域经理,莫 名其妙地头衔缩水了,本来直接向总经理汇报,现在变成和他的下属一起向大区域经理汇报了;一位前外资银行的客户经理,被裁员了,一直没找到下家……而在一 次聚会中,我遇到的八位四十左右的职业人当中,有三位已经离开了公司总监职位,自己创业去了,剩下的继续怀揣忐忑,随时准备着与现有岗位说拜拜,其中有一 位我以为工作超级稳定的外企部门经理对我说的肺腑之言是:一定要开阔视野,万一工作有变动,还有其他的选择。要未雨绸缪!

  这些人大多是70后,是曾经的时代宠儿,也是现在职场的中坚力量。在大多数外人看来,他们都是春风得意的成功人群,有房有车,在很像样的公司里任职经理总监或者更高职位,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危机四伏。

  一、前有职业天花板,后有80后追兵。若长时间没机会向总经理、总裁职位冲击,自己的性价比将一天天缩水,直到被性价比更高的80后无情替代;

  二、四十岁后体力下降,被家庭牵扯的精力更多,对长时间出差、加班的工作需求更为吃力。一位经常出差的外企首席代表甚至担心在50岁后自己的身体还能否适应得了空中飞人的要求。

  三、一些副总职位的精英看似风光无限,实则心虚至极。这些脱离了一线工作的高管们尽管出席的会议足够多,对公司事务的影响力其实还不如部门总 监。但谁愿意放弃这个钱多事少地位高的机会呢?得到这个机会后的另一个问题是,有多少个副职有机会转成正的呢?而在市场化的公司里,副职随时有可能被作为 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砍掉。有位市场部总监曾经向我抱怨,一位公司副总经理有事没事找他开会,害得他自己的具体事务只能加班完成。

  我估计,等到他自己被提升到副总经理的时候,可能也会有事没事找他的继任者开会。这种双脚离地的空虚与危机感,大概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。

  对专业素养来说,20年的工作经历到底比10年的更值钱呢,还是更不值钱呢?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你看待它的态度和角度。我周围也有已经成 功把自己打造成知名专业人士的例子。他们的做法是,将自己工作的平台,加上人脉关系,再加上工作经验的累积,重组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新产品,比如咨询工作 室、比如研发中心等,作为工作之外的职业补充。还有人已经成为业余风险投资者,成为小公司的股东。另外一种体面的作法是成为有机农场主或者葡萄酒培训师或 者公司外脑,用经验换取工作平台外加多多少少的报酬。

  现在人人都会拍马溜须向上迎合,这在事业上升期当然是有用的;但到达一定职位后的停滞期,如何体面地放低身段向下迎合,还是个甚少被关注的冷门学问。“